当前,疫情形势越来越复杂化了。刚开始中国疫情比较严重,现在全球疫情比较严重,而且这种变化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,又会对中国的疫情防控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怎么去恢复经济?
首先还是要在疫情防控措施上做文章,怎样减轻因疫情防控而对经济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。一个基本的道理是,疫情防控的模式和风险之间要匹配。随着疫情风险的变化,要相应调整疫情防控的模式。这方面,中央也提出要针对不同地区的风险状况,分类、分级、分地区来推进复工复产,就是要因地制宜,不能搞一刀切。
针对当前疫情的新形势,应当在以前防控的模式上进行比较大的调整。由传统的静态性疫情防控,转变为动态性的疫情防控。所谓动态疫情防控就是依托于大数据,对人员的流动进行监测,对重点人群进行监测。从技术上来说现在是有条件做到的,不要求人完全地进行物理性的隔离,可以是动态的,要监控其行为轨迹。对一些重点人群,能够通过行为数据、运行轨迹把握情况,从而精准地实现防控,同时又不会妨碍人的流动和物流,这样就把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有机地兼容起来了。
静态的疫情防控模式跟现有的复产要求是有冲突的,所以现在需要在疫情防控模式上进行优化、调整、升级,实现动态监控。这样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。有医学专家表示,恐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,我们的生产活动、生活还要伴随新冠病毒。在这种情况下,毫无疑问需要新的方案才能使疫情防控为经济恢复创造条件,这一点是最重要的。
分门别类标本兼治地恢复经济增长
近年来,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比较大的下行压力,现在又增加了疫情这个新的因素,疫情带来的冲击,跟原有导致经济下行的因素叠加在一起,会导致经济快速下行。尤其是抗击疫情所需要采取的一些隔离措施,导致了人流、物流出现了障碍,经济的循环出现了严重的阻滞。在这种情况下,对经济可谓雪上加霜。
经济的快速恢复,根本上取决于疫情态势。要恢复经济,首先要减弱疫情防控对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。当前来看,若要最大限度减少因疫情防控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,比如说复工复产、物流等等,必须等到疫情彻底结束之后才可能实现。面对当前的复杂情况,要分门别类地采取治标和治本的措施去恢复经济增长。在疫情防控没有终结的情况下,不能采用传统的办法去刺激经济。
新基建是最近很流行的一个概念,按照我的理解,新基建有别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,所以简称为新基建,实际上指的是数字化基础设施。现在已经从过去的工业社会到了信息社会,以及新的数字社会。在数字社会,就需要新型的基础设施来支撑,支撑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,除了传统工业社会所需要的那些基础设施以外,还需要支撑数字化运转的一些基础设施,比如5G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等。这跟传统上的基建实际上是有很大差异的,传统基建讲的那些机场、道路、桥梁等等,很多是要政府投资去做的。新基建实际上已经有市场主体做起来了,投资主体应当是市场。政府主要是在规划、标准、法律方面提供支撑,为市场主体投资新基建创造条件,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。
加快国产化步伐以应对外围冲击
近期,为了应对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冲击,以美国为首的很多国家进行了大放水。这实际上是在新的条件下采用的老一套办法,效果有待观察,因为即便大放水,很多生产生活都没法开展。在这种情况下,放水再多也没有作用,除非疫情彻底消失。在存量方面,在固定支出上对企业、对家庭可能有一些帮助,可以减缓疫情对经济、社会、企业、家庭所带来的硬性冲击。
针对美国等国家的大放水,中国也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,避免他国利用预期把它的一些风险损失、成本向中国转移。国外的货币政策对中国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?要密切观测,没有固定的套路,只能依据变化相应地采取措施。我们现在需要一种风险思维,或者说是不确定性的思维。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,没有一个固定应对招式,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应变能力,能不能及时地、敏感地看到国外的货币政策、资本市场的变化,对中国传导的路径、传导的方式产生的影响,并做出前瞻性的判断,然后再采取相应措施至关重要。
除了经济层面,全球疫情风险对全球的产业链、供应链都会产生大的影响,这些影响都会波及中国。中国的产业供应链已经进入全球经济当中,现在是一个风险共同体、命运共同体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在这种条件下,全球疫情在扩大,对中国的影响无疑在不断扩大,风险也越来越大,谁都难以独善其身。所以,我们要有短期的措施,也要有长期的考虑,要加快国产化替代的步伐,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国外疫情对中国的影响。
关键词: 疫情影响下恢复经济的措施